文化精神醫學的贈物:從台灣到日本限量搶購
網友評鑑5顆星還在猶豫要不要買嗎?再不買就來不及了
博客來醫療保健-疾病百科分類優質好書
想看更多[文化精神醫學的贈物:從台灣到日本]的詳細說明嗎
點圖即可看詳細介紹
內容簡介
《文化精神醫學的贈物:從台灣到日本》字數不多,卻視野恢弘,將過去六十年來台大醫院精神部所進行的社會文化精神醫學研究結果,進行簡明扼要的總整理。林憲教授是台灣文化精神醫學研究的先驅,1945年進入北海道帝國大學醫學部就讀,正巧處於戰前與戰後的交接點,見證了歷史文化的變遷、時代的推移,對人們精神症狀的影響。本書2004年在日本出版,副標題「從台灣到日本」,意思是台灣的學者把研究結果致贈給日本的精神醫學家;同時也陳述許多台日文化比較的成果,點出了「泛(trans)文化精神醫學」的主題。
本書從<社會文化變遷與精神疾病>談起,呈現不同年代對精神疾病的態度和用語之轉變,例如「精神科」改為「心身科」,癡呆症改名「失智症」等。在威權時代,緊張型精神分裂患者較多,而有大量新移民湧入的社會(如戰後初期的台灣),妄想症患者明顯升高。而在全球化及資訊氾濫的時代,憂鬱症、失眠及藥物濫用,成了重要的主題。
精神醫療的態度與做法,跟文化息息相關,例如印度及亞洲地區民俗醫療和中醫盛行,精神疾病患者和家屬常有拜神、求籤、服用草藥的行為。又如,許多文化中都有「附身」的案例出現,爪哇、非洲黃金海岸、菲律賓、海地、南美、中國…,但日本獨特的動物附身(如狐狸附身)現象,以及漢人社會的「縮陽症」和「畏寒症」,則具有特殊文化根源,在其他文化較少見。書中呈現四位個案的症狀故事,讓人印象非常深刻。
本書不但簡述了社會、文化精神醫學的系譜及演變,並以東京和台北的精神科住院患者為例,進行兩地的多項比較,其中,關於日本人「極度在意他人」的傾向,和台灣人對身體的「進補」文化,有精闢的範例和解析。同時,書中並針對憂鬱症的國際流行病學調查,進行整理,特別是日本人的「親子協同自殺」現象,進行文化心理和社會家庭結構的剖析。
書末的<後記>,生動述說台灣精神醫學的發展史,例如臺大醫院精神科的住院紀錄,第一位患者是日本人,女性,昭和十四年(1939)5月27日因緊張病而住院,6月9日出院。又如「大戰剛結束的台大醫院環境非常惡劣,漏雨很嚴重,病患來求診時,常可看到護士在後方撐著傘幫醫師擋雨的畫面。」1985年時,台灣的精神科醫師大約兩百人,現在已經將近一千人,平均每2萬人就有一名精神科醫師,這是精神醫學在台灣本土扎根、成長的軌跡。
林憲教授認為,泛文化精神醫學真正的意義,是使研究者超越自身的文化,以寬廣的的視野來進行研究,為全體人類的心理衛生貢獻心力,希望能夠促進人類文化的成熟,共同創造出一個沒有戰爭的世界。
作者簡介
林憲(Rin Hsien)
1925年11月1日生於台北,歷任台灣大學醫學院精神科教授兼主任,專注於結合臨床、社會及文化精神醫學的整合研究,範圍擴及精神疾病流行病學、社會病態學、文化精神醫學與精神醫學史等領域。自1952年起發表學術論文,至今已百餘篇。
長期關注台灣社會精神健康脈動的林憲教授,在繁重的臨床、教學與研究工作外,對推動全民心理衛生亦不遺餘力。他曾參與由馬偕醫院設立的台灣第一個生命線及自殺防治協談計畫;針對貧民精神病患和老年人的精神健康問題,進行多項調查研究,使這兩類弱勢族群的權益獲得重視。另外,在司法精神醫學方面,其所著「精神疾病患者刑責能力之精神病理學研究」一文,更成為台灣各地多數刑事案件精神鑑定判斷標準依據,並被推選為中華民國精神醫學會司法精神醫學學術分組召集人。
1996年林憲教授從台大醫學院榮退。為向林教授多年來的傑出成就致意,台大醫學院特別將其研究精華集結成《社會.文化精神醫學:林憲教授退休紀念論文選》一書。現為台大醫學院名譽教授,並與妻子真須美女士定居於宜蘭礁溪。
譯者簡介
王珮瑩
從台北大學司法系畢業後,流浪到了清華大學歷史所科技史組。人生的目標是追求無限體驗,關心的領域則是精神醫學史。而將兩者的實際結合就是現在來到了日本,親身去感受台灣和日本這百年餘來的相連與流轉、變化。
...繼續閱讀
留言列表